第345章 沦陷后的省城_铁肩柔情
做作小说网 > 铁肩柔情 > 第345章 沦陷后的省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5章 沦陷后的省城

  何晓军这次来省城,是算准了时间而来,他们踏足沙面的时候,刚好是早上九点左右,是领事馆刚开门的时间。

  不知是时间把握得好,还是这段时间出境的人不多,何晓军他们来到领事馆时,领事馆里轮候办事的人寥寥无几。

  何晓军他们几人今次到来要办两道手续,一是体检,二是签证。

  何晓军前世时,曾陪过不少亲友来办他今天这样的手续,那时办这两道手续起码需要两天,因为体验中有一个叫什么肝功能培养的项目,要等过夜才有结果,所以,这次到省城不定期,他已经做了在这里呆两天的打算。

  让何晓军想不到的是,当代的体验很简单,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常规检查,竟在体验过后一个小时,就已经出了结果。

  因为体检的顺利,而且签证也很顺利,何晓军他们只花了两个多小时,在当天的上午,就出乎意料地完成了出境前的手续。

  从美国领事馆出来,何晓军他们四人已经是半个的美国人,因为,他们现在起到半年之内,随时都可以赴美国的任何地方。

  由于之前估计不到办事这么简便、顺利,何晓军约的回程船是明天傍晚才回海山,所以,他们在省城有一天半加一宿的逗留时间。

  要留宿,当然就要找地方住。本来,司徒家的商行有的是住的地方,但何晓军不知沦陷后的省城情况如何,安全起见,略作思索之后,他还是宁愿花钱在领事馆附近住入了一家外国人开的旅馆。

  在抗战初期的日本人,还没有后期的丧心病狂,对外国人不敢过分的得罪,所以,那时的外国租界,日本人基本不会骚扰。而沙面这个各国领事馆聚集的地方,就成了沦陷后的省城最安全的地方,所以,为了安全,何晓军选择了留宿沙面这个不是租界的租界。

  见到了有空余时间,而且来次省城也不易,带众女吃过了午饭之后,何晓军决定到司徒家保留在省城的唯一一家商行去看看,并顺路看看省城现在的情形如何?

  二小姐这个好动的人,当然就不甘心留下在旅馆,嚷着让何晓军带她一起去。

  何晓军考虑到了沦陷区的安全没有保障,不同意任何人跟随,严令她们不得踏出沙面这个省城最安全的地方半步,只得在这里游玩或休息,才独自一人走向市区。

  从沙面到司徒家商行的路程不远,走一公里左右,经过几个街口就到。

  一路走下来,何晓军见到的省城,此时一片萧条,不但街上的商店十之八九关了门,连街上的行人也寥寥无几,与他上次到来见到的兴旺、热闹情景相比,真是天壤之别。

  从前世的资料中,何晓军也大略清楚省城陷入如此境地的原由。

  由日军对省城施行飞机轰炸开始,省城的市民已经陆续出逃,每日出走的人数以万计。到了沦陷前的日子,大批的市民更是仓皇出城逃避战乱,让省城的人口由原来的百多万锐减至几万。

  何晓军还记得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的《历史不应忘记》一书中,记载省城沦陷前后的情形:XX市的撤退工作安排得非常好,可以说是历史上空前的。几天之内,一座60万人的城市就变成了一片砖瓦的废墟。据估计,日军进城的那一天,偌大的XX市顶多只有一万人。在日本人占领几个月后,还没有迹象表明大批人将返回自己的家

  从这历史的记载中,省城沦陷后的极度萧条可见一斑。

  虽然,而今距日军入侵之日已经过了一年,不少的市民在这段时间陆续回来自己的家,但何晓军今天所经过的、省城原来相当热闹的一带,却也行人寥落可数,十室九空。

  特别是昔日最为繁华的仁义路一带的商店,几乎全部停业,大部分的商店大门紧锁。往日那些海味、故衣、玉器各墟也停市,一些鱼栏、菜栏、咸鱼栏、生鱼栏和米市、猪栏因为关系民生,勉强开市,却极端冷清,顾客寥寥可数。

  清楚历史的何晓军还知道,在沦陷前,省城的工业基础非常好,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,省城的省营和民营工业都有很大发展,让省城在那个时候,已经成了国内排前列的兴旺地方。

  从七七事变到省城沦陷前,日本人并没有直接攻占广东。在本身基础较好的情况下,又通过香港对外联系,广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,省城的外贸和生产直接向北方供给军需和日用消耗,支援北方的抗战。

  日军进入省城前的狂轰滥炸,已经给省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据当时的报纸记载,日军进入广州后看到“遍地都是瓦砾”。

  日军入侵省城后,省城的工业基本都落入日本人手中。日本人接管了省城的企业后,就实行“以战养战”的方针,为它的侵略战争服务。不少的先进设备,日本人就直接运回日本国内去了。

  同时,日军把持了省城的金融系统,滥发毫无准备金的军用票,使得物价飞涨。让当时的市民民不聊生。

  这一切,就造成了省城现在的大萧条。

  当时就有首地方的歌谣如此唱道:“XX本是好地方,自从惨受敌轰炸,十室个有九室荒,大户人家庇洋鬼,小户人家归故乡。我有故乡归不得”

  虽然何晓军从前世的资料中,大略了解省城在这段日子的萧条情况,但如今见到了眼前这真实的情形后,对比省城之前和后社会繁荣,就更觉唏嘘。

  日军也看到市面萧条冷落,想尽办法招引市民归来。他们在省城四处张贴满了“早日归来复业,保证生命财产安全”之类的标语,并在不少当街的墙壁上,写下了一些“XX地开设惠民市场,欢迎前去买卖”之类的指引。

  何晓军路过省城中心地带的一条街时,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日军专门设立的市场。

  反正有空闲,饶有兴趣的何晓军,索性步入了这个顺路而过的市场,要看一看这个市场究竟有什么东西卖?顺便看一看那年代的生态情形。

  让何晓军想不到的是,这个新建的市场,摆买的东西种类竟多得出乎他的意料,有古玩宝器,布匹粮食,甚至有各种各样的百货玩意,可谓应有尽有,光怪陆离。

  而摆摊的人,也古灵精怪,有日本人,有本地人,也有一些獐头鼠目一看就知道是地痞、流氓一类的人。看样子,这些摆摊的人不少是日军找来凑数的,而且,何晓军估计不少摆卖的商品,是来路不明的物品。

  日本宪兵在市场头尾的十字路口设置检问关卡,既检货物,又查行人,路经者还须向检查的日本宪兵行90度鞠躬礼。

  直近了市场,何晓军看到了好气又好笑的一幕,就是这个市场的关卡入口处,挂着一块字写得很大的牌子,牌子一个写着“劫掠市场”四字,不知日本宪兵想警告人们不要打劫,还是告示这里有“打劫物品”出售。

  可能是由于省城此时的居民不多,也可能是战乱中的人没有购物的兴致,诺大的市场上只有寥寥几个的选购者,成了卖者比买者多多了的奇怪局面。

  见到市场上不少的日本人和地痞打扮的人,摆卖的东西是古玩宝器,何晓军估计这些摊子是在卖抢掠来的“老鼠货”,就生出了淘宝的念头。

  虽然,何晓军对古玩宝器并不内行,但前世中央台的“鉴宝”节目看过不少、从各项资讯中也有所涉猎的何晓军,还是有些基础,何况,对方也不是行家,卖“老鼠货”的人基本都会有急于脱手的心态,所以,何晓军准备以垃圾的价钱来淘宝。

  果如何晓军的推测,那些卖古玩宝器的摊档,档主都是一副急于脱手的模样,他们见到了市场一直冷清,已经不耐,在何晓军这个为数不多的客人上场问价时,不少人忙就一副不息血本大甩卖的样子,极力招揽。

  看过、问过了几个摊档之后,何晓军心里有数,专门拣那些不起眼的东西,如古钱、铜器、字画、古瓷器等东西砍价。

  没有古玩知识的常人眼里,最值钱的东西莫非于金银器、玉器等物,所以,那些外行的摆卖者、甚至可能是抢掠者,又哪会看重何晓军挑选的不起眼东西,有人买他们已经庆幸,纷纷以垃圾的价钱抛售给他。

  就这样,转了几个摊档之后,何晓军已经用几块大洋淘到了一批物品,让他专门买了一只麻袋和一个大竹箩,才能装下这些淘来之物。

  就在何晓军埋头淘宝时,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他的身边匆匆而过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z1su.com。做作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z1su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